周锴老师:从中小学开始推广五线谱意义重大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人文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快乐合唱3+1项目快乐英山县指导老师周锴博士不久前在英山为全县音乐教师开展了“快乐读谱导引”专业讲座,并为当地量身打造了一套五线谱教学课程,更好地推行五线谱音乐教学,老师都提出了哪些实用的建议呢?快去他的课上看看吧!


20181217周锴老师.jpg


艺术教育——人生的必修课

伟大的思想家康德在其巨著《三大批判》中,《纯粹理性的批判》针对自然而言,《实践理性的批判》针对道德而言,他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之间是割裂的,换句话说,“真”与“善”之间无法统一。怎么办?晚年的康德发现了“判断力批判”,通过“审美”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弥补了知识与道德间的巨大鸿沟,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所以艺术教育不应该是人生的选修课,而应该是必修课。


柯达伊——音乐教育早行者

柯达伊,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在20世纪初,他发觉匈牙利的专业音乐教育十分落后:学生不仅不能流利地读谱,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更是一无所知。不仅如此,整个匈牙利国民的音乐知识水平都十分低,全民的音乐素质很差,这一现状令他感到痛心疾首。


为了改善这个局面,他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尝试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问题不仅仅在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同样需要打下良好的根基。柯达伊认为,普及和发展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根本途径,而且这件事情越早实施越好,他甚至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有人问孩子的音乐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回答,人出生前九个月。”


音乐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柯达伊教学法的传播者和接棒人之一,著名的匈牙利坎特姆斯合唱团指挥家萨博先生曾和记者们说到:他年轻的的时候也不理解为什么音乐教育要从出生前九个月开始,但他后来慢慢明白,音乐学习的意义一个在当下,无论你年龄多大,只要还在跟音乐打交道,就会有提高。二是在未来,只要你和音乐走得近,你的下一代就更有希望和音乐在一起。


有个奥地利的朋友曾说,“在我们奥地利,朋友们约在一起拉琴、唱歌可谓家常便饭。”他们把音乐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纵观音乐史你会发现,十七世纪以来,随着欧洲音乐从教堂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家庭,它就和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慢慢成为学校生活、家庭茶余饭后的一部分了。近代德国,诗人、文豪、还有其他中产阶级的人们常常聚在一起唱合唱,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等浪漫派的作曲家也都为此写过大量的合唱歌曲,如果把这件事情放到历史上面来看,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挂钩的,因此音乐它不仅仅只是谋生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音乐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很显然,对于丰富的音乐种类而言,多声部音乐是音乐更为广泛的一种存在方式。哪怕我们是在卡拉OK去唱一首歌曲,你会发现,没有伴奏唱得再好似乎也缺了点什么,有伴奏烘托的时候你唱起来都会过瘾得多。伴奏是什么?不就是多声部的存在吗?假如没有伴奏清唱,会不会单调许多?

所以柯达伊提出: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时候,应该去感受音乐的多声部,当我们闭上眼睛感受身边的声音,能听到说话、发动机、倒水、走路等等,这些其实就是多声部的,我们一直都处在多声部的环境之中。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更多地去感知多声部的存在,它不只存在于音乐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


合唱就是典型的多声部艺术,而承载这一艺术的五线谱却往往被忽略,我希望能够陪伴大家做好五线谱音乐教学的推广,从而逐步提升乡村中小学生的合唱水平及整体音乐素养。


课堂主题:快乐读谱

一、为什么要读五线谱?

在历史上有三大种类型的谱:文字谱、五线谱和简谱。


文字谱:我们古代的琴谱和武功秘籍一样,想学弹琴,就要有“琴谱秘籍”,你有而别人没有,时间长了慢慢你就成为了大师。文字谱不直接表示作品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文字详细叙述乐器的操作方式,应该怎样演奏、按哪个弦、按哪个位置、怎样弹拨。实际上,文字谱更多是在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准确记录和发展音乐。


五线谱:中世纪早期的“格里高利圣咏”原来也是没有记谱的,以口头的方式来传授。可是圣咏的数目这么多,怎样保证演唱的准确呢?于是8世纪开始运用纽姆加以辅助。然而,仅在于指示出圣歌曲调的方向,却无法标示出实际音高,而有其诸多不精确之处。怎么办?后来人们想到了用标记一根线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相对固定的音高,音比它高就写到线上面,音低就写到线下面,这样一来,旋律的走向比之前相对清楚一些,虽然也仍然是大概,但是比以前清楚了一些。随后,开始出现二线谱、三线谱等多种线谱。11世纪上叶,意大利阿雷佐的修士圭多,首先确定了采用4条线的记谱方式来记写格里高利圣咏,后来也曾有过六线、七线谱的存在,但最终稳定在了五线谱记谱的方式上,加上有量记谱方法的不断发展,最终五线谱成为当今记谱的主要方式。


五线谱有两个主要作用:

第一,它可以相对准确地记录和传播音乐;第二,它可以创新音乐的形式。音符可以在五线谱上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反复的试验,并且把它固定下来,更便于音乐创作发展。


简谱:简谱是老师们平时打交道最多的,那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发明简谱的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他爱好音乐,认为音乐和语言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地方的语言有不同的韵律和节奏,形成了不同地方的旋律。


由简谱到五线谱

为什么要发明简谱呢? 18世纪正是法国的启蒙时代,国民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卢梭呼吁数字简谱的优点,把阿拉伯数字运用到记谱上,能够让人们更容易的学习音乐。由于其简单易懂,简谱慢慢传到了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后来又传入日本、中国等。


由于简谱不能直观反映音高的关系,而五线谱可以让旋律线构成一个图形,通过音符的记谱指示音的长短,20世纪其他使用简谱的国家都逐渐抛弃简谱,改用五线谱,但它在中国还是继续沿用。


1)文字记谱,只是告诉你如何去演奏一个定型的音乐,但很难产生新的东西。

2)简谱,虽然可以告诉你唱名,但是不能反应音高和旋律的走向。

唯有五线谱既能反应音高、旋律、节奏各个方面准确的走向,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产生新的作品。


二、五线谱的阅读难点

既然五线谱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推行起来这么困难?我相信老师们在视唱练耳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困难。一升一降、两升两降、四升四降,还有各种变化音让人头疼,我觉得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学习五线谱的步骤可能出了些问题。


五线谱的几个阅读要素:音高、节奏和音乐表情,我们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三个元素开展。五线谱最早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精确音高,后来发现精确音高还不够,随着创作的复杂,发现歌词韵律不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于是产生了节奏。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里面,音高在前,节奏在后。音高和节奏是五线谱最主要的两个阅读要素。除此之外,五线谱上面还有各种音乐表情术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用来表明音乐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表情来演唱、演奏。单独把这三项拆开都不难,难的就是合到一块。


三、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读谱”?

问题来了:尽管艺术教育应该是必修课,可我也知道对老师们而言并不容易,尤其在乡村上音乐课,条件是很艰苦的。城市里的孩子们,有机会在好的音乐教室里学习、有机会接触各种乐器,可在乡村,音乐教学的条件并不好,硬件设施不齐全,该怎么办呢?


总的来说,一定还是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

如果你的学生是一二年级的,请大家以游戏为主,以认识简单的音符和字母谱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基本音符的节奏组合就足够了;如果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就以五声调式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节奏、和声,同时做少量的固定音型和卡农练习;如果是五六年级,做好七声调,以及简单的二部合唱为主。


教学计划与标准

要根据儿童成长规律设置教学计划。小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是有限的,能聚精会神十几二十分钟已属不易,如果一个小时的课程,全都是唱谱、识谱,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低年级孩子们来说,一节课15-20分钟学习最重要的知识,其他的时间做游戏来辅助是比较理想的。


另外请各位老师注意,我们在音乐教学里面一定要设定一个底线,或者说是一个前提:以基础最弱的学生为标准,千万不要以最好的学生为标准,我们不是培优班,在合唱团里面尤其明显。全团三十九个人,三十八个很棒,有一个人不行,那就要陪最差的那个的排练,等不会的人会了就能推进。


五线谱的教学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难度设置,一定是让基础最薄弱的学生能够接受。如果都都按照拔尖的同学设置标准,很难教好。


强化基础

要不断强化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建议大家在音乐教学中不要乘胜追击,要把当下的知识点进行丰富和表达,不要觉得一个知识点马上学会了就算过关了,要不断地反复,通过节奏、力度、表情各种方面的变换。


美国在高年级以前,音乐教学都是以基础性、元素性教学为主。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更多地学习到世界上优秀的教学法,但我想说的是,即便教学法再先进,也得循序渐进,教学内容非常基础,老师们可能会怀疑还需要给学生们做练习吗?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太需要了,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把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各种音符的演唱方式变成习惯,这件事儿特别重要。


因材施教

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柯达伊的教育理念里面有句话很重要:要让音乐说母语。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在美国是以美国的歌曲为主,在日本以日本的歌曲为主,为什么在中国不以中国的歌曲为主呢?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各种好玩的素材,比如说这堂课让学生去了解水果,水果有苹果、梨子、火龙果等各种各样的,我们在念这些词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节奏;或者有时候为了让班级的孩子相互熟悉,还可以通过音高游戏,给不同孩子的姓名编上符合读音的音高组合,并用钢琴做固定音型的伴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音高编组来识别自己的姓名,当他听到自己的音组时,让他蹦出来,这样多有意思呀。


在一堂音乐课里面让孩子既能掌握节奏又能掌握音高,只有通过不断设计案例,才能真正让课堂有效。


*图文转载自德清公益,作者周锴


在线客服